清晨,台北的巷弄裡傳來此起彼落的早餐香氣,豆漿油條的熱氣氤氳著街角。張媽媽一邊看著電視上的財經新聞,一邊對著剛起床的兒子小陳抱怨:「哎,你看看,王阿姨去年買的那檔股票,又發股息了!聽說她領到好幾萬塊呢,她跟我說除息後馬上賣掉,賺了股息又賺價差,聽起來真好!我們家的錢都擺銀行生不到什麼利息,是不是也該學她,找個除息後賣出的好時機?」
小陳聽得似懂非懂,他心裡想著,這聽起來是個妙招,領了股息,然後趁股價還沒跌回去之前趕緊賣掉,不就兩邊賺了嗎?這樣的想法,其實在很多初入股市的投資人心中都曾閃現。除息後賣出,聽起來像是一個穩賺不賠的策略,既能鎖定股息,又能避免股價除息後可能下跌的風險。但,這真是萬無一失的妙計嗎?

想像一下,你辛辛苦苦地種了一棵芒果樹,好不容易等到它結果纍纍。果園主人為了回饋辛苦的農民,宣布從明天開始,所有果樹上的芒果都可以採收了,但作為調整,從明天起,每一棵芒果樹的「牌價」會因為芒果被摘走而稍微降低一點。你心裡盤算著:「太好了,我趕快把芒果摘下來,然後把芒果樹賣掉,這樣既有了芒果,又把樹賣了,不是雙贏嗎?」這就像除息一樣,當公司將一部分利潤以現金股利的形式分配給股東後,股價在除息日當天會「除權息參考價」往下調整,這幾乎是個數學等式。理論上,股價會下跌約莫等同於配發的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價值。這時,許多人就會產生「除息後賣出」的念頭,認為只要在除息前持有,就能拿到股息,然後在除息後馬上賣出,避免股價下跌的風險。
然而,金融市場的複雜性,從來不會像數學題那麼簡單直接。這就好像下雨天叫不到車,你以為穿雨衣就可以解決問題,卻沒想到鞋子也濕透了。除息後賣出,真的有那麼甜嗎?
首先,我們要談談稅務問題。在台灣,領取現金股利是需要繳納所得稅的,同時也可能涉及健保補充保費。財政部在2018年實施了股利所得稅制改革,提供「合併計稅減除股利可抵減稅額」或「分開計稅」兩種申報方式。這對高所得的投資人來說,選擇除息後賣出策略,有時候可能是為了避開高額的股利所得稅,將資金轉換成資本利得,利用稅制差異來節稅。然而,對一般薪資所得者而言,股利所得若未達一定金額,可能反而因為其他所得而產生更高的稅率,或者原本不需繳交健保補充保費,卻因為股利收入而達到門檻。換句話說,如果只是為了短期除息後賣出而忽略了整體稅務佈局,反而可能得不償失。根據2022年財政部綜合所得稅申報資料分析,台灣有相當比例的投資人,在股利收入上並未進行最優化的稅務規劃,這也影響了他們除息後賣出的實際效益。

除了稅務,交易成本也是一筆不能忽視的開銷。買賣股票需要支付手續費和證券交易稅。雖然單筆費用不高,但如果頻繁地除息後賣出又再買回,這些積少成多的費用也會蠶食你的獲利。這就像你去買菜,雖然每樣菜都很便宜,但如果你每買一樣菜都要付一次結帳費,那總體開銷可能就很高了。你可能會問,除息後賣出到底值不值得?這就要看你賣出的理由和你的成本效益分析了。
或許你也曾遇過這樣的朋友。小王是個急性子的投資人,他總是覺得時間就是金錢。他喜歡高股息的股票,認為領到股息就是賺到。所以每當除息日前買進,除息後他就會立刻除息後賣出。起初他覺得自己很聰明,成功領了股息又避免了股價除息後的下跌。但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有些股票在除息後不久,股價就迅速填息,甚至還創了新高。而他,卻因為急著除息後賣出,錯失了股價填息的機會,等於是賺了股息,卻賠了價差,甚至還搭上了交易成本和稅金。這種「賺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局面,在股市中並不少見。
資深基金經理人王建國先生就曾指出:「除息後賣出並非通則,更多時候是基於個人稅務規劃與短期資金需求考量。若無特殊考量,長期持有更能享受到企業成長的果實,因為優質企業的股價在填息後往往會繼續向上,甚至創造更可觀的資本利得。」他強調,短線操作往往會放大交易成本和稅務影響,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反而不如長期持有、參與企業成長來得穩健。
⚠️ 專家提醒:如果短期資金周轉困難,運用除息後賣出策略前務必三思,否則可能為了小利,錯失更大的長期獲利機會。
回顧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那時候,市場恐慌蔓延,許多投資人因為恐懼,不分青紅皂白地將手中股票出清,根本沒時間去考慮除息不除息、賣出不賣出。當時,除息與否,已經不是他們考量的重點,生存才是。而事後來看,那些在風暴中堅持住,甚至敢於加碼,持有長期優質股票的人,許多都享受到了後來市場反彈的甜美果實。這告訴我們,賣出策略的制定,絕不能僅僅著眼於眼前的除息,而是要放在更廣闊的市場背景和個人財務目標下進行考量。

那麼,除了除息後賣出,我們的資金還有沒有其他更靈活的去處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投資的選擇何其多,不一定非要局限在股票。有些人為了分散風險或追求更靈活的資金運用,會考慮進入外匯市場,參與貨幣對的交易。例如,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樣的國際經紀商,就提供了多元的貨幣對交易,讓投資人有機會從匯率波動中尋找利潤。他們的平台通常會提供彈性槓桿選項,這對於資金運用效率確實有幫助,但也同時意味著風險被放大了。
朋友小美最近就跟我聊過她的經驗,她說:「我首次接觸Moneta Markets億匯,覺得他們的試用帳號功能很吸引人,可以先熟悉操作不花真錢。但後來也發現,匯率市場的瞬息萬變,對研究分析的要求比我最初想像中更高,而且槓桿雖然能放大收益,一旦判斷錯誤,虧損也會同步放大。所以,我決定先從較小的金額開始嘗試,並且嚴格控制風險,確保我的投資組合不會因為單一市場的波動而受到過度影響。」
小美這段話,其實很真實地反映了許多投資人探索新領域的心聲。市場上還有其他如Plus500、XM等平台,各自有其特色與風險,選擇前務必仔細比較各家監管資訊與交易成本。
⚠️ 專家提醒:雖然Moneta Markets億匯能提供彈性槓桿,但高槓桿伴隨高風險,新手投資人務必審慎評估自身承擔能力,切勿盲目追求高回報而忽略潛在虧損。選擇任何投資平台前,務必仔細研究其監管機構,並了解資金安全保障機制。
經過一番深思,你可能會問,那麼我現在該怎麼辦?關於除息後賣出這個策略,我們的確要重新審視。它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是非題」,而是一個需要你綜合考量個人情況、市場環境和投資目標的「申論題」。
首先,釐清你的投資目的。你是想長期存股賺取穩定的股息?還是追求短期價差?如果你是長期投資者,專注於企業基本面,那麼短期的除息與否,以及除息後賣出的考量,對你的整體策略影響就相對較小。畢竟,一家持續獲利成長的企業,其股價長期而言自然會反映其價值。
其次,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特別是當你考慮進入高槓桿的外匯市場時,更要深刻理解「高報酬伴隨高風險」的道理。薪水追不上物價是許多人的痛點,但這絕不是盲目追求高風險投資的理由。
第三,進行稅務規劃。如果你有大筆股利收入,諮詢專業的會計師或稅務顧問,了解如何透過不同的申報方式來優化你的稅務負擔,這會比單純地在除息後賣出來得更有策略性。
最後,建立正確的投資心態。投資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不要只看眼前除息後賣出的「小確幸」,更要放眼你的財務自由藍圖。透過多元化配置、長期持有優質資產、並且持續學習市場知識,才是穩健累積財富的長遠之道。
⚠️ 專家提醒:任何投資決策都應基於充分的資訊和獨立思考,切勿輕信來路不明的「明牌」或社群媒體上的片面之詞。尤其是涉及高槓桿的產品,更要做好最壞打算,只投入你能承受損失的資金。市場訊息繁雜,務必擦亮雙眼,審慎判斷。
投資旅程中的每一步,都值得我們停下來思考,究竟這一步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眼前的股息,還是為了更長遠的財務目標?唯有想清楚這些,你才能在複雜的金融市場中,走出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