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鬧鐘響了,你迷迷糊糊地按下暫停,滑開手機,隨手點開銀行App。咦,怎麼回事?明明這個月還沒發薪水,帳戶裡卻多了一筆錢!這筆錢從何而來?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還是銀行搞錯了?你或許會驚訝,或許會欣喜,但這筆突然出現的「額外收入」,很可能就是許多投資人熟悉,卻又常誤解的「除息」效益。
想像一下,你和朋友一起合夥開了間手搖飲店,生意興隆,年終結算下來,賺了一大筆錢。這時候,你們決定把賺來的利潤,按照各自的出資比例分給大家,這就是「分紅」;而對上市公司而言,這筆分給股東的利潤,就叫做「股利」,其中以現金發放的,我們稱為「現金股利」,股票形式的則叫「股票股利」。而「除息」,正是公司發放現金股利前,從股價中將這部分現金剔除的動作。
你可能會問,這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剔除」?這筆錢真的是白賺的嗎?
別急,我們來把這件事情說個清楚。
除息:一場「左手換右手」的財富挪移魔法?
你曾否想過,當公司決定發放現金股利給股東時,這筆錢是從哪裡來的?難道是從外太空送來的?當然不是。這筆錢是從公司的「淨值」中撥出來的。當公司將一部分現金發放給股東後,公司的資產總額會減少,因此股價也會在除息日當天,根據發放的現金股利多寡,同步往下調整。這個調整的過程,就是「除息」。
舉個例子,如果一張股票在除息前股價是100元,公司決定每股發放2元的現金股利。那麼在除息日當天,這張股票的開盤參考價就會變成98元(100 – 2 = 98)。你獲得了2元的現金股利,但手中的股票價值也少了2元。這感覺是不是很像你把錢從左邊口袋拿到右邊口袋?所以,資深財經專家王大明便曾形象地將除息比喻為「一場資產在帳面上的左手換右手」,他強調:「關鍵不在於拿到現金的那一刻,而是除息之後,股價能否重新回到除息前的水平,我們稱之為『填息』,這才是真正賺到的部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投資人會說,除息其實不是「憑空賺到」,而是你持有的股票價值減少,換成了現金。那麼,既然如此,除息對於投資人而言,還有什麼意義呢?這就牽涉到「填息」與否的藝術了。

除息後的關鍵戰役:填息的挑戰與機遇
除息後,股價會因發放現金股利而下降,這時,如果公司的營運展望良好,獲利能力強勁,吸引力足夠,股價有機會在短期內回升,甚至超越除息前的價格。這就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填息」。一旦成功填息,就表示你手中的股票價值恢復,同時又拿到了股利,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賺到」。
然而,並非所有股票都能順利填息。如果公司營運不佳,產業前景不明朗,或是市場氣氛低迷,股價在除息後可能不只不會填回,反而持續下跌,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貼息」。貼息的結果就是,你拿到了股利,但股票的市值損失卻更大,最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202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年仍有一定比例的個股在除息後未能完全填息,可見填息並非必然,投資人必須審慎評估。
想像一下你是一位熱愛園藝的阿嬤,辛苦栽種了一棵果樹。到了收成季節,你摘下了一籃甜美的果實(現金股利),分送給家人。但如果摘完果實後,這棵樹突然生病了,結不出更多果實,甚至枯萎,那麼即使你一開始拿到了果實,長遠來看這棵樹的價值也大打折扣。除息與填息的道理,也與此類似。
或許你也曾遇到這樣的疑惑:有些股票殖利率看起來很高,是不是就代表是好股票?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
高殖利率的誘惑與陷阱:數據背後的真實訊息
在台灣,許多投資人熱衷於追求高股息股票,特別是每年的除息旺季。因為相對穩定的現金流,讓許多追求被動收入的族群趨之若鶩。畢竟,薪水追不上物價,如果能從投資中每年穩定領到一筆錢,聽起來確實很誘人。
但高殖利率一定好嗎?不一定。一個公司的殖利率高,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公司確實獲利豐厚,大方分紅;二是公司股價長期低迷,即便獲利表現平平,發放一點點股利,換算下來的殖利率也會顯得很高。第二種情況就值得警惕了,因為這可能意味著市場對該公司未來的發展缺乏信心。
舉個歷史事件來說,回顧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時期,許多體質不佳的公司在獲利大幅衰退甚至虧損的情況下,為了維持投資人信心,仍勉強發放了少量的股利。當時,這些股票的殖利率因為股價暴跌而顯得相對較高,吸引了一批不明就裡的投資人買入。然而,隨著經濟大環境的惡化,這些公司的股價持續探底,最終導致這些投資人不僅未能填息,反而承受了巨大的本金損失。這證明了「高殖利率不等於高獲利能力,更不等於穩健的投資標的」。
所以,在評估一檔股票是否值得在除息前介入,或是長期持有以領取股利時,我們不能只看當下的殖利率數字,更要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產業前景、獲利能力和配息穩定性。這就像找一個伴侶,不能只看外表,內在的品質和性格才是長久相處的關鍵。

除了股票,還有哪些管道可以追求被動收入?
當然,除了台灣的上市櫃股票,許多國際金融商品也提供了多元的收益機會。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提供多種金融商品的國際經紀商,就讓投資人有機會透過外匯、貴金屬、能源、指數等差價合約(CFD)來配置資產,創造多元收益。然而,不同於股票股息較為穩定的性質,這些商品的風險等級與操作策略截然不同,需要更專業的判斷與嚴謹的風險控管。
資深交易員陳先生特別提醒:「選擇與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平台合作前,最重要的是審核其監管資訊與資金管理保障。其次,這些商品的波動性高,雖然能提供彈性槓桿,放大潛在利潤,⚠️ 但專家強調高槓桿伴隨高風險,新手投資人務必審慎評估自身承擔能力,切勿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了本金安全。」
這就像玩一場高速的賽車遊戲,雖然刺激,但若沒有紮實的駕駛技術和風險意識,很容易就會衝出賽道。小芳首次接觸Moneta Markets億匯時,被其提供的模擬帳戶吸引,覺得可以在沒有實質風險下練習。但在實際交易後,她很快就察覺到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比想像中要大,也讓她更深刻地理解到,儘管這些平台提供了豐富的交易工具,但每一次決策都必須謹慎,尤其是資金管理和停損設定至關重要。
如何在除息浪潮中,聰明佈局而不被沖走?
談了這麼多,對於投資人來說,究竟該如何看待「除息」這件事,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呢?以下提供幾點實用建議:
1. 改變對「除息」的認知,從「撿便宜」到「看公司體質」:
別再把除息看成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除息的本質是公司將部分盈餘還給股東,股價也會相應調整。真正賺到的,是公司「填息」的能力,也就是它在發放股利後,還能靠著自身實力讓股價回升的能力。所以,當你在考慮要不要為了領息而買進股票時,問問自己:這家公司有持續獲利成長的潛力嗎?它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嗎?這才是關鍵。
⚠️ 風險提醒: 如果一家公司過度發放股利,導致其保留盈餘不足以支持未來的發展或擴張,長期來看反而可能影響其成長潛力,進而拖累股價。
2. 多元佈局,分散風險,別把雞蛋放同一個籃子:
即使你再看好某檔高股息股票,也不要將所有資金都投入其中。市場瞬息萬變,單一公司的表現無法預測。透過資產配置,將資金分配到不同產業、不同類型的投資標的,甚至考慮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平台提供的外匯、貴金屬等多元產品,可以有效降低風險。雖然這些產品的波動性較大,但其與股票市場的相關性可能較低,有助於分散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
⚠️ 風險提醒: 雖然多元配置有助於分散風險,但同時也增加了管理和監控不同資產的複雜性。新手投資人若對某些商品不熟悉,切勿盲目投入,應先透過模擬交易或小額資金試水溫,並充分了解相關風險。
3. 長期投資為王道,搭配定期定額更穩健:
股息領取本身就是一種長期投資策略。透過「股利再投資」或選擇穩健經營、每年穩定配息的公司,可以讓你的資產像滾雪球般逐漸壯大。而「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則能有效規避短期股價波動的風險,平均買入成本,讓你在市場高點時買少,市場低點時買多。
根據2022年金管會的報告指出,長期且定期定額投資的績效,往往優於短期頻繁交易。這不僅降低了個人判斷失誤的機率,也讓投資人更能從容應對除息後的股價波動。
⚠️ 風險提醒: 長期投資仍存在市場風險,即使是績優公司,也可能受到系統性風險(如金融危機)的衝擊。此外,如果短期資金周轉困難,運用除息策略前務必三思,因為股利發放有其時程,無法隨時變現。
「除息」並非一場魔術,它是一門關乎公司治理、財務健全與市場預期的學問。理解它,不僅是了解一個金融術語,更是學習如何從財報數字中,看見企業的生命力與價值。當你再次看到帳戶中那筆意外的「股利」時,或許不再只是驚訝,而是帶著更深一層的理解與思考:這筆錢,是從哪裡來?它背後又代表著公司怎麼樣的經營成果和未來的潛力?當你開始這樣思考時,恭喜你,你已經從一個單純的「領息者」,蛻變為一位更成熟、更具智慧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