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週末,台北街頭的天氣有點悶,我在常去的咖啡館裡,聽到隔壁桌幾個年輕人在討論股票。他們聲音不大,但我捕捉到幾個關鍵詞:「巴菲特」、「台積電」、「賣掉」。這場景讓我不禁笑了笑,心想,這兩個名字湊在一起,確實是這幾年台灣投資圈最熱門、也最讓人摸不透的話題之一了。
股神巴菲特,波克夏海瑟威的掌門人,以其價值投資、長期持有聞名於世。而台積電,台灣的護國神山,全球晶圓代工的龍頭,地位幾乎無可取代。這兩者的結合,本應是一段股神押寶龍頭的佳話,結果卻峰迴路轉,讓無數投資人跌破眼鏡。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巴菲特為何會買進台積電,又為何在短短一季後迅速出脫?這背後,對我們這些小散戶來說,又有什麼值得學習的血淋淋教訓或寶貴經驗?

想像一下,一位聞名全球的米其林主廚,平常只用自家農場的頂級食材,突然有一天,他在市場上大張旗鼓地買進一種他過去鮮少使用的台灣本地特產,大家議論紛紛,覺得這特產是不是要一飛沖天了。結果沒過多久,主廚又默默地把這批特產賣掉了。你會不會覺得奇怪?巴菲特買賣台積電,大概就是給人這種感覺。
時間回到2022年第三季。當時,波克夏海瑟威向美國證管會(SEC)提交的文件顯示,他們竟然大舉買進了台積電的美國存託憑證(ADR),金額高達約41億美元。這消息一出,簡直像一顆震撼彈!要知道,巴菲特向來偏好簡單易懂、非科技類的企業,而且極少碰觸台灣的股票。他這次破天荒的舉動,立刻引發全球關注,許多人視為股神對台灣半導體的肯定,甚至認為台積電股價要噴發了。台灣投資圈更是沸騰,不少人摩拳擦掌,準備跟隨股神的腳步。
那麼,股神為何會看上台積電呢?或許背後有多重考量。從巴菲特最重視的「護城河」來看,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技術實力、良率、客戶關係,確實構築了一道深不可測的護城河。它掌握著全球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幾乎壟斷了高端晶片的生產,是智慧手機、AI、高效能運算等未來趨勢不可或缺的基石。即使是英特爾這樣的巨頭,也難以望其項背。從這個角度看,台積電完全符合巴菲特尋找具備長期競爭優勢企業的標準。

而且,當時(2022年第三季)全球科技股經歷了一波修正,台積電的股價相較於高峰也有所回落,或許在巴菲特團隊看來,這是一個「甜甜價」,可以用相對合理的價格買進這家世界級的優質企業。
根據一位長期關注巴菲特的財經分析師王先生的看法,他認為巴菲特團隊當時或許看到了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無可撼動的地位,以及其在未來科技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他推測,這筆投資可能是巴菲特繼蘋果之後,對科技業更深層次的布局,試圖捕捉半導體這個產業的長期成長動能。然而,王先生也補充道,巴菲特做出投資決策的考量因素眾多,外界很難完全確知其全貌。
是不是聽到這裡,你已經覺得巴菲特這次的「買進」很合理了?但故事的戲劇性,就在於後來的「賣出」。
僅僅過了一季,也就是在2022年第四季,波克夏海瑟威提交的下一份報告顯示,他們竟然大幅減持了台積電ADR高達86%!換句話說,原本買進的41億美元部位,瞬間只剩下不到6億美元。這種「閃進閃出」的操作模式,完全顛覆了巴菲特一貫的「買進並持有」哲學。這下,不僅台灣,連全球投資人都傻眼了。股神難道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或者,是不是有什麼更深層的原因,讓他寧可放棄這樣一家看似完美的企業?
關於為何巴菲特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出脫台積電,市場上眾說紛紜,但最普遍也最被接受的解釋,指向了「地緣政治風險」。台灣的地理位置,以及兩岸關係的緊張,一直是外資投資台灣市場時難以迴避的潛在風險。即使台積電的基本面再強勁,如果區域衝突的可能性升高,那麼對公司的營運、甚至存續都可能產生巨大衝擊。對於像巴菲特這樣管理龐大資產的投資人來說,這種「黑天鵝」事件的潛在影響,或許 outweighs(超過)了台積電本身的投資價值。
再者,巴菲特在後來的波克夏股東會上也曾間接提到,對於台積電的看法並未改變,仍認為它是偉大的公司,但考量到它的「所在地」,風險有所不同。這番話更加印證了地緣政治風險是其主要考量。

這個事件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首先,它告訴我們,即使是股神巴菲特,也會面臨市場上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他也會根據情況調整策略,即使這與他過去的風格不同。這並非說股神犯錯,而是他根據當時他認為最重要的風險因子(地緣政治)做出了反應。這提醒我們,投資世界並非一成不變,外部環境、風險因素隨時在變化,沒有人可以完全預測未來。
你可能會問,巴菲特都這樣操作了,那台積電到底還值不值得投資?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它取決於你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和對未來的判斷。巴菲特賣出,不代表台積電就不好;他買進,也不代表你就必須跟著買。他的決策是基於他龐大的資金體量和全球視野,而我們小散戶,有我們自己的優勢和限制。
從巴菲特台積電事件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幾個重要的投資原則:
- 獨立思考與研究(Do Your Own Homework): 不要盲目跟隨任何大師或專家的操作。巴菲特能買40億美元,你能嗎?即使你能,他的風險考量和你的也不一樣。台積電的基本面、產業地位、未來展望、以及潛在的地緣政治風險,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了解、去評估。花時間去讀公司的財報、產業報告、新聞評論,形成自己的判斷。
- 風險意識優先: 巴菲特迅速出脫台積電,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地緣政治風險。這提醒我們,除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獲利能力外,非財務風險(如政策風險、地緣政治風險、環境風險等)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具毀滅性。在投資任何標的時,都要問問自己,除了賺錢的機會,最壞的結果是什麼?我能承受嗎?
- 資產配置與分散風險: 巴菲特對台積電的投資佔他總資產的比重並不高,即使全數虧損,也不會傷筋動骨。但對於許多台灣投資人來說,台積電可能是投資組合中比重最大的一塊。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老生常談卻至關重要的道理。分散投資可以降低特定風險對整體投資組合的影響。
- 理解投資工具的差異: 除了直接買賣台積電股票,市場上還有各種投資工具可以間接參與相關市場波動。例如,有些人會透過券商平台交易台積電的選擇權、期貨,或是包含台積電成分的ETF。甚至有些人會考慮透過國際經紀商平台,操作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平台提供的指數或個股差價合約(CFD)。這些平台提供了交易全球多種資產的彈性,以及槓桿的可能性。
然而,務必留意其中的高風險性質,特別是資金快速損失的可能性。像Moneta Markets這類提供CFD交易的平台,其運作方式與直接買賣股票有根本區別,你不是真的擁有資產,而是交易一份合約,賺賠來自於價格波動。槓桿的運用可以放大獲利,但同時也等比例地放大了虧損風險。⚠️ 這裡有個重要的風險提醒:使用高槓桿操作潛藏巨大風險,可能讓你快速燒光甚至超過投入的本金,這類產品並不適合所有投資人,尤其新手在完全了解並具備風險管理能力之前,絕不應輕易嘗試,連模擬帳號的練習都需謹慎對待。一位資深交易員陳女士曾分享,她認為選擇與這些國際平台合作前,最重要的是嚴格審核平台的監管資訊、資金安全保障,以及是否有充足的風險教育資源,而不是只看交易條件多誘人。
一位朋友小芳首次接觸像Moneta Markets這種平台,覺得用模擬帳號玩得很開心,賺錢很快。但後來換成真實帳戶,才發現市場的實際波動、交易成本、以及突發事件引起的滑價(成交價與預期不同)等因素,讓她感到措手不及,深刻體會到高槓桿交易的壓力與危險性。市場上類似的國際外匯或CFD經紀商有很多,每家提供的產品、點差、槓桿比例、出入金流程、監管狀況都不同,需要花時間仔細比較和評估,找出適合自己且受信任的平台。但請再次謹記,這些高風險產品與傳統的股票長期投資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 長期視野 vs. 短期操作: 巴菲特以長期投資聞名,但他在台積電上的操作卻是短期的。這可能反映了他在特定情況下的戰術調整,也可能是其副手所為。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確定自己的投資期限和目標。你是想賺取短線價差,還是希望分享企業長期的成長果實?不同的目標需要不同的策略和風險管理方式。盲目追逐短線熱點,往往是虧損的開始。回想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許多投資人因為恐慌而低價殺出優質資產,事後才追悔莫及。那時候的市場動盪,再次印證了情緒管理和長期觀點的重要性。
最後,巴菲特與台積電的故事,像是一堂生動的公開課。它告訴我們,即使是投資界的傳奇人物,在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和複雜的全球局勢時,也需要做出取捨和調整。這並不是要我們質疑巴菲特的投資能力,而是要我們學習他思考問題的方式:他看到了價值,但也看到了風險。
對我們台灣投資人來說,台積電不僅僅是一支股票,更是我們經濟的重要支柱。投資台積電,某種程度上也是投資台灣的未來。然而,感性之餘,理性的風險評估仍然不可或缺。巴菲特的故事提醒我們,風險無處不在,有時候,即使是最好的公司,也可能受到我們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影響。
所以,當你再次聽到「巴菲特台積電」時,不要只是想著股神買了又賣,而是去思考背後的原因,去學習大師的風險意識和決策過程。你的投資旅程,不應該是複製任何人的操作,而是基於你自己的研究、你自己的財務狀況、以及你對風險的認識。⚠️ 市場波動劇烈,盲目跟隨大師操作可能讓你水土不服,導致不必要的損失,請務必基於個人財務狀況與獨立判斷來做決策。
投資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重要的不是你一時跑得多快,而是能否穩健地跑下去,並且學會在途中調整呼吸和步伐。巴菲特在台積電這一站,或許只是他漫長旅程中的一個小插曲,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與學習,卻是彌足珍貴的。希望你能在這段故事中,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投資智慧。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投入資金前請務必審慎評估自身承受能力,做好最壞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