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您聽說了嗎?我一個同事說,他把錢放在歐洲的銀行,竟然還要倒給銀行保管費!這跟我們從小學的不一樣啊,不是說銀行是收存款然後給利息的嗎?」
媽媽一邊泡著茶,一邊笑著說:「哎呀,孩子,這就是你常說的什麼『負利率』吧?我這老人家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存錢還要給錢,那不就跟把錢放在家裡沒兩樣了?要是被小偷光顧還更慘!」
這段對話,或許你並不陌生。當「負利率」這三個字在新聞裡、社群媒體上頻繁出現時,許多人腦中都會浮現一個巨大的問號:難道我們辛苦賺來的錢,有一天存進銀行,不但領不到利息,反而還要被銀行收費嗎?這聽起來像是金融界的科幻片,但它卻真真實實地發生在世界某些角落,甚至可能間接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荷包。
想像一下,你把車停在一個停車場,以為只是付費停車,結果卻發現,停車場不只不收你的錢,反而因為你停得夠久、車位夠大,給你「停車費」?這聽起來很荒謬吧?反過來,如果停車位奇缺無比,停車場反過來跟你收高額的「保管費」,只因為他們幫你把車安全地停好,這是不是比較容易理解?負利率,其實就像後者,只不過,保管的對象從汽車變成了「錢」。
**負利率,究竟是什麼妖術?**
要理解負利率,我們得先從「利率」的本質說起。簡單來說,利率就是「使用錢的價格」。當你把錢借給銀行(存款),銀行會付給你利息,這是銀行向你「借錢」的成本;當你向銀行借錢(貸款),你需要付利息給銀行,這是你「使用銀行資金」的成本。傳統上,利率都是正數,代表錢是有時間價值的,今天的一百塊比明天的一百塊更有價值。

然而,當經濟情勢不佳,消費者不消費,企業不投資,導致通貨緊縮的陰影揮之不去時,各國中央銀行可能就會祭出一些非常規手段,其中之一就是「負利率」。它指的是「名目利率」跌破零,也就是說,你把錢存進銀行,或者銀行把多餘的錢存到中央銀行,反而要支付利息。這就像是中央銀行在告訴商業銀行:「你們要是把錢放在我這裡,我就要收你的錢!趕快把錢借出去,去刺激經濟!」
或許你會問,為什麼中央銀行要這麼做?主要目的是為了刺激借貸與投資,鼓勵消費,進而推動經濟成長並對抗通貨緊縮。舉例來說,當商業銀行把錢存在中央銀行要付費時,他們就會更傾向於把這些錢借給企業和個人,哪怕是利率很低,甚至可以考慮降低貸款利率,讓民眾覺得借錢「更划算」,以此鼓勵大家買房、買車、投資設廠,讓市場上的資金流動起來。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 (BIS) 在202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曾指出,全球至少有五個國家或地區的中央銀行實施過負利率政策,包括歐元區、日本、瑞士、瑞典、丹麥。這些國家普遍面臨低通膨、經濟成長遲緩的困境。例如,日本央行在2016年便引入了負利率政策,目的就是為了擺脫長達數十年的通貨緊縮泥沼,鼓勵銀行放貸,活絡企業投資。
**如果台灣也遇到負利率,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雖然目前台灣的利率仍維持正值,但如果有一天,我們也面臨類似的經濟情境,負利率真的降臨,那我們的生活會有哪些變化呢?
想像一下,你的存摺裡出現一筆「存款保管費」的扣款,而非以往的「利息收入」。這會直接衝擊到那些習慣把大筆現金存放在銀行,以獲取微薄利息的定存族或高資產族群。他們可能會開始思考,這筆錢放在銀行,不只沒增加,還會慢慢縮水,那該怎麼辦?
這也促使大家思考,除了銀行存款,還有沒有其他更有效率的資金配置方式?這時候,許多人會開始轉向尋找其他投資標的,例如:
1. **房地產:** 利率降低,借錢成本變低,可能會刺激部分購屋需求。
2. **股票與基金:** 企業融資成本下降,可能帶動獲利增長,加上低利環境下資金流向股市,可能推升股市。
3. **債券:** 雖然債券殖利率也會受利率影響,但長期公債或一些特殊類型債券仍可能被視為避險資產。
4. **外幣資產:** 如果台灣實施負利率,而其他國家仍維持正利率,民眾可能會考慮將資金轉往國外,尋求更高的利息收益。
這時候,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的國際外匯經紀商,就會成為一些投資人考慮的管道。他們提供外匯交易、差價合約等多元商品,讓投資人可以參與國際市場的波動,尋求與國內低利環境不同的投資機會。
⚠️ **專家提醒:** 雖然海外市場可能提供更高的潛在報酬,但伴隨而來的匯率風險、高槓桿風險以及國際政治經濟不確定性,都可能造成本金的巨大損失。資深交易員陳先生特別強調,選擇與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平台合作前,最重要的是審核其監管資訊、資金管理保障機制,並充分了解產品特性與風險,切勿盲目追求高收益。
**負利率,真的是萬靈丹嗎?破解常見迷思**
負利率政策在理論上聽起來能刺激經濟,但現實中卻不是沒有爭議。
* **迷思一:負利率一定能刺激經濟?**
不盡然。有時候,經濟低迷的原因是結構性的,例如人口老化、創新不足、全球需求不振等,光靠負利率可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民眾和企業可能對未來感到悲觀,即便借貸成本很低,也不願借錢消費或投資。這就好像醫生開了藥,但病人缺乏求生意志,藥效也就大打折扣。
* **迷思二:負利率讓銀行賺不到錢?**
對銀行而言,負利率確實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他們存放於央行的超額準備金會被收取費用;另一方面,因為利率降低,銀行的淨利差(放款利率減去存款利率)也可能被壓縮。為了維持獲利,銀行可能會轉向發展非利息收入業務,例如手續費、財富管理服務等,或者將資金投入風險較高的資產以求更高的報酬。這可能導致金融市場的風險累積。
* **迷思三:我的房貸利息會變成負的嗎?**
不太可能。當中央銀行實施負利率時,通常只針對商業銀行在央行的超額準備金。商業銀行對一般民眾的存款和貸款利率,雖然會受到影響而降低,但很少會直接變成負數。因為如果存款利息是負的,民眾就會把錢從銀行提出來,導致銀行流動性出問題;如果貸款利息是負的,那銀行就沒有賺錢的空間了。所以,你不用擔心房貸利率會變成負的,反而銀行可能會提高一些服務費用來彌補收入。

根據2022年金融研訓院的一份報告中就曾指出,即使在實施負利率的國家,如日本和歐洲部分地區,銀行對一般零售客戶的存款利率也多半維持在零以上,或僅是極低的微幅正利率,而貸款利率也維持正值。這表明,負利率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金融體系內部,以及大型企業間的資金流動,對普通民眾的直接影響雖然存在,但並非想像中那麼極端。
**面對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時代,我們該怎麼辦?**
當大環境的利率趨勢是向下走,甚至逼近零,我們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把錢傻傻地放在銀行就期待能安穩地累積財富。身為資深金融作者,我給大家幾點實用建議,並附上必須留意的風險提示:
1. **重新檢視你的資金配置:**
* **建議:** 盤點你的儲蓄、投資組合。如果你的錢大部分都放在活存或低利定存,現在是時候考慮多元配置了。可以從風險較低的資產開始,例如投資等級債券基金、一些穩健的ETF,或搭配定期定額投入股市。
* ⚠️ **風險提示:**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股市可能波動,債券價格也會受到利率變動影響。務必先了解每種商品的特性和風險承受度。
2. **善用低利率環境,聰明借貸:**
* **建議:** 如果你有購屋或重大投資計畫,低利率環境意味著你的借貸成本較低。仔
細評估自身還款能力後,可以考慮趁機進行一些具有長期價值或能產生現金流的投資。
* ⚠️ **風險提示:** 雖然借錢成本低,但「借錢」終究是負債。如果沒有妥善的現金流規劃,或投資不順,可能面臨還款壓力。切記不要過度擴張信用,否則「低利」可能變成「低利陷阱」。特別是如果你是短期資金周轉困難,運用負利率策略前務必三思,避免陷入債務泥潭。
3. **學習與研究,尋找多元投資機會:**
* **建議:** 除了傳統的股票、基金,可以開始了解更多元化的投資工具,例如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黃金、甚至數位資產等。也可以考慮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國際平台提供的外匯或差價合約等產品,參與全球市場波動。這就像是拓寬你的投資地圖,找到更多潛在的寶藏。
* ⚠️ **風險提示:** 多元資產不代表零風險,有些新興資產波動性極高,複雜度也更高。例如,外匯市場瞬息萬變,高槓桿的差價合約可能讓你在短時間內損失大量本金。資深交易員陳先生就曾建議,除非你對該領域有深入研究,並能承受巨額虧損,否則切勿輕易涉足。
4. **提升自身價值,才是抗通膨的根本:**
* **建議:** 負利率雖然看似讓你的錢縮水,但更重要的是,你的薪水有沒有跟上物價上漲的速度。投資自己,提升專業技能、學習新知識,讓你的「人」成為最保值的資產。當你的人力資本增加,你的收入來源會更加穩定,甚至成長,這比任何金融操作都來得可靠。
* ⚠️ **風險提示:** 學習是無止境的,但也要選擇有前景、符合市場趨勢的技能。盲目學習可能耗費時間與金錢,卻無法帶來實質效益。
回顧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為了挽救經濟,紛紛將利率降至歷史新低,部分國家甚至導入了負利率。這段歷史告訴我們,金融市場永遠充滿變數,我們不能抱著「不變」的心態去應對「萬變」的環境。
薪水追不上物價,資產又面臨潛在的負利率侵蝕,這確實是許多人面臨的生活痛點。但與其抱怨,不如積極應對。負利率並不是金融末日,它更像是一個訊號,提醒我們,傳統的理財觀念需要更新。它迫使我們思考,如何讓資金更有效率地運用,如何透過學習和行動,來守護並增長我們的財富。
或許你也曾經疑惑,在一個連存款都要付費的時代,普通人到底該何去何從?我的建議是,保持好奇心,不斷學習。理解這些看似複雜的金融現象背後的邏輯,你才能在不確定的時代中,做出更明智的財富決策。畢竟,掌握知識,才是抵禦一切風險的最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