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市追擊者

外匯交易趨勢解析與平台推薦首選網站

股票動態

除權不是夢幻泡泡!資深老兵揭開「分蛋糕」的致富密碼,小心這四大隱憂!

週末的午後,陽光透過窗簾灑在客廳,我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聽著我那個對投資總是興致勃勃的表弟小哲在抱怨。他說:「哥,你說這錢怎麼越存越薄?薪水漲幅永遠追不上物價。我看我那個同事,去年靠著存股,年終又多了一筆配股,真是羨慕死了。什麼是除權啊?聽起來很厲害,但我又搞不懂,感覺是不是有什麼隱藏的坑?」

小哲的問題,或許也是許多台灣人心中共同的疑惑。在物價飛漲、定存利率趨近於零的年代,把錢放在銀行裡,就像是在跟通膨賽跑,而且是輸家。於是,越來越多人把目光投向了股票市場,希望透過投資來為自己的資產增值。而「除權」這個詞,就這樣頻繁地出現在我們耳邊。它究竟是什麼?是不是真的能讓我們多賺一筆,還是只是另一個聽起來很美好、實則充滿陷阱的金融術語?今天,身為一個浸淫金融市場十五年的老兵,我想用大家都能懂的語言,好好聊聊這場「分蛋糕」的遊戲。

想像一下,你和一群朋友合夥開了一間非常賺錢的珍珠奶茶店。到了年底,店裡賺了一大筆錢,大家決定把部分盈餘分給股東們。分錢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給大家現金,這就是「除息」;另一種則是大家覺得店裡未來會更好,決定把部分利潤變成「新的股份」,多發一點股票給你,讓你未來能分到更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除權」。簡單來說,除權就是公司把賺來的錢,以發放股票股利的方式,分配給股東的一種行為。

「那除權以後,我的股票會變多,是不是就賺到了?」小哲或許會這樣問。其實,事情沒有那麼簡單。股票市場在除權後,為了維持市場的公平性,會將股價進行調整。這個調整,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除權參考價」。舉例來說,如果一張面額10元的股票,公司決定每1000股配發100股股票股利(也就是配發1元股票股利),那麼你手上原本一張1000股、股價100元的股票,總市值是10萬元。除權後,你多拿了100股,變成1100股,但股價就會從100元調整為約90.9元(100 / (1 + 0.1)),讓你的總市值依然維持在10萬元左右。

這樣一來,股東的總資產在除權當天,其實是沒有變化的。重點來了,真正能讓你在除權中獲利的關鍵,在於「填權」。所謂填權,就是指股票在除權之後,股價能重新漲回到除權前的價格。如果能順利填權,那麼你手中的股票數量增加了,而股價也恢復了,這時候你才算是真正賺到錢。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2023年的數據指出,上市櫃公司除權後,有超過六成的股票能在半年內完成填權,顯示多數體質穩健的公司仍能讓股東從中獲利,但其中仍有將近四成的股票未能順利填權,這也是投資人必須留意的風險。

那麼,哪些公司比較容易填權呢?這就牽涉到公司的基本面、產業前景、獲利能力,以及市場的資金動能。資深財經分析師王大明曾指出:「除權並非無風險套利,其本質是公司盈餘分配,而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投資人應關注公司營收是否穩健、獲利是否持續成長,以及所處產業是否具備競爭力。盲目追求高股票股利,卻忽略了公司基本面,往往會得不償失。」這句話點出了投資除權股的精髓:回歸基本面。

當然,許多投資人會對除權有些迷思。最常見的,莫過於「只要是高殖利率的股票,除權後就一定能賺錢」的錯誤觀念。確實,高殖利率聽起來很誘人,它代表著公司分配給股東的股利相對股價很高。然而,高殖利率的背後,有時候可能隱藏著公司經營遇到瓶頸、本業獲利衰退,甚至是一次性的資產變賣所得。如果公司獲利前景堪憂,股價在除權後可能遲遲無法填權,甚至持續下跌,最終讓投資人「賺了股利、賠了價差」。

⚠️ 專家提醒:高殖利率不等於高報酬,務必深入了解公司基本面,評估其永續經營能力,避免只看表面數字而盲目追高。

我們回顧一下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時期的台灣股市。那時候,許多公司即使在景氣下行時依然堅持發放股利,有些甚至看似有不錯的殖利率。然而,在市場恐慌、資金大量撤出的情況下,這些公司的股價卻是無差別地下跌,即使你領到了股利,股價的跌幅也遠遠超過了股利帶來的收益,讓許多投資人欲哭無淚。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了市場的風險遠比單純的股利數字來得複雜。

所以,面對除權,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呢?

首先,對於大多數長期存股的投資人來說,除權其實是一個累積股票數量的好機會。如果你相信一家公司的長期價值,並打算長期持有,那麼公司發放股票股利,等於是讓你用更低的成本,自動加碼了該公司的股票。時間拉長來看,透過複利的效果,手中的持股會越來越多,未來能領到的股利也會越多,形成一個正向循環。就像在花園裡種樹,每一年公司幫你多種幾棵小樹苗,久了你就有一片森林。但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對公司基本面的信任。

其次,對於短線操作者而言,除權前後的行情波動,也可能提供一些交易機會。有些股票在除權前會有「搶權息」的買盤進駐,因為投資人希望在除權前買入以獲得股利。而除權後,若公司基本面良好、市場人氣旺盛,也可能迅速完成填權。然而,這種操作的風險相對較高,因為你必須精準判斷市場情緒和股價走向。

⚠️ 投資人在追求除權利潤時,應特別注意股票的流動性與市場情緒,避免因追高而套牢。同時,除權息還涉及所得稅和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實際的報酬率,務必將這些隱形成本納入考量。

除了國內的股票除權,有些投資人也會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來進行多元資產配置,以分散單一市場或單一資產的風險。例如,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國際經紀商,就提供了外匯、貴金屬、能源等多種差價合約(CFD)產品,供不同類型的投資人進行交易。資深交易員陳先生認為,在選擇與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平台合作前,最重要的是審核其監管資訊與資金管理保障,並充分了解產品特性及風險。雖然它們能提供靈活的交易選擇和槓桿條件,但高槓桿伴隨高風險,對於不熟悉國際市場的新手投資人來說,務必審慎評估自身承擔能力,切勿因為高報酬的潛力而忽略了背後可能的高風險。或許你也曾聽過朋友小芳首次接觸這類平台,被其試用帳號吸引,但後來也察覺到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需特別注意。

最後,我們來聊聊除權的未來與一些進階思考。為何公司會選擇除權而非現金除息?這通常與公司的發展階段和資金需求有關。新創或成長型公司,可能需要將大部分盈餘保留下來,用於再投資、擴大生產或研發,這時候發放股票股利,既能回饋股東,又能保留現金供公司發展。而成熟型公司,在資金充裕且成長趨緩時,則更傾向於發放現金股利。近年來,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ESG)的重視,我們也會看到一些強調ESG的公司,其股利政策也趨於穩定,因為穩健的經營策略通常能帶來更可預期的盈餘分配。

總結來說,除權並非一個簡單的數字遊戲,它背後蘊含著公司經營的哲學、市場供需的變化,以及投資人對未來成長的期待。無論你是長期存股的穩健派,還是追求波段利潤的積極型投資者,面對除權,最重要的永遠是紮實的基本面研究、對市場的敏銳洞察,以及對自身風險承受度的清晰認知。

⚠️ 無論是選擇除權股、現金股利,還是將資金投入到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提供多元交易機會的國際平台,切記投資前務必做好功課,不懂不碰,並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量力而為。投資的路上,沒有一勞永逸的策略,只有不斷學習與警惕。畢竟,賺錢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讓生活被投資所困。

LEAV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