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小陳最近拿到一筆還算不錯的年終獎金,興沖沖地跑來問我該怎麼辦。他說:「聽說最近有些股票跌得很慘,本益比看起來很低,是不是就是撿便宜的好時機?我看網路上都說,本益比越低越好耶!」
我聽了微笑,心想這真是許多投資新手,甚至是有些經驗的朋友常有的直覺反應。想像一下,你在市場上買菜,看到A攤的高麗菜一顆賣100元,B攤的只賣50元,你當然會覺得B攤比較便宜,對吧?股票市場裡,本益比(Price-to-Earnings Ratio, P/E Ratio)這個指標,很多人最初的理解,就像是股票的「價格標籤」相對於它的「賺錢能力」。簡單來說,本益比就是公司股價除以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它告訴你,你需要為公司每一塊錢的年度盈餘付出多少錢的股價。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本益比越低越好」聽起來再合理不過了。本益比10倍的公司,代表你付的股價是它一年賺的錢的10倍;本益比20倍,就是付了20倍。直觀上,付10倍好像比付20倍划算得多。這就像你買一間出租套房,如果套房一年可以收租10萬元,你花100萬買下它,回本時間就是10年(本益比10倍的概念);如果花200萬,回本時間就是20年(本益比20倍)。這麼一比,當然是10年回本比較吸引人。
這也是為什麼,當市場上出現一些低本益比的股票時,總會吸引一部分奉行「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人關注。他們相信市場有時候會「錯殺」一些好公司,讓這些公司的股價暫時低於它們的內在價值,而低本益比就是一種可能的訊號。在金融學的框架下,本益比確實是衡量股票相對價值的重要工具之一。
但問題來了,投資的世界如果只看一個數字就能穩賺不賠,那大家都不用上班了。正如我對小陳說的:「如果本益比越低就一定越好,那所有的股票最後不都應該跌到本益比只剩個位數,甚至趨近於零嗎?這樣買股票就太簡單了。」
其實,「本益比越低越好」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甚至是誤導人的開始。它是一個有用的篩選工具,但絕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更不是真理。想像一下,市場上有很多「便宜貨」,有些是真正的物超所值,有些卻是即將報廢的爛東西,只因為沒人要才便宜。股票也是一樣,低本益比背後可能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風險。
你可能會問,那低本益比到底可能代表什麼?它至少有以下幾種可能性,需要你更深入地去挖掘:
第一種可能,是真的被市場低估了。這通常發生在一些穩健經營、獲利良好的公司,可能因為產業暫時的逆風、市場情緒的悲觀或是被新聞事件波及,導致股價非理性下跌,本益比跟著降低。這時候,如果公司基本面沒有惡化,未來的獲利能力依然看好,那麼低本益比確實提供了「撿便宜」的機會。

第二種可能,是公司獲利面臨衰退。這是最常見的「價值陷阱」。股價雖然跌了,但公司未來的獲利預期更差,甚至可能虧損。本益比是以過去或預期的獲利來計算,如果未來的「E」(每股盈餘)會大幅下降,即使目前的「P」(股價)很低,計算出來的本益比可能看起來不高,但你買到的可能是一家正在走下坡路的公司。想想看,一間麵包店過去一年賺100萬,賣你1000萬(本益比10倍)。但現在隔壁開了三間競爭店,你的麵包店明年可能只能賺20萬,甚至賠錢。這時候10倍本益比還算便宜嗎?
第三種可能,是夕陽產業或缺乏成長動能。有些產業已經步入成熟甚至衰退期,雖然公司可能還有獲利,但成長空間非常有限,甚至逐年萎縮。這類公司通常會給予較低的本益比評價,因為投資人不願意為一個沒有前景的未來支付高價。就像你買一台舊款功能型手機製造商的股票,即使它的本益比很低,但你知道智慧型手機才是主流,這家公司的未來獲利可能持續下滑。
第四種可能,會計作帳或一次性收益導致的假性低本益比。有時候公司因為出售資產、收到和解金等一次性或非經常性收益,會讓當年度或當季的每股盈餘看起來暴增,導致本益比瞬間變得非常低。但這種獲利並非來自公司核心業務的持續性收入,未來難以為繼。如果只看眼前的低本益比而忽略獲利的組成,就可能買到一個美麗的假象。
因此,當你看到「本益比越低越好」這樣的說法時,切記要多問幾個為什麼。這就像去二手車市場,一台老舊、里程數高的車賣得很便宜,另一台幾年新、狀況好的車賣得比較貴。便宜的那台本益比(假設用每年養車成本比喻獲利,車價比喻股價)肯定比較低,但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便宜的嗎?你得考慮它的維修成本、使用年限、安全性等等。
光看本益比一個數字是絕對不夠的。你還需要結合其他指標,例如:
* **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 衡量公司利用股東資金賺錢的效率。
* **負債比:** 了解公司借了多少錢,財務風險高不高。
* **營收與獲利成長率:** 公司是否持續在成長?
* **股利政策:** 公司是否穩定發放股利?
* **產業前景:** 這家公司所在的產業是朝陽還是夕陽?
* **競爭優勢:** 這家公司有沒有什麼是別人學不來或很難超越的?
資深財經分析師王老師曾在一場講座中提到:「本益比是一個很好的『初篩』指標,它可以快速幫你從茫茫股海中挑出一些『可能』被低估或評價合理的標的。但真正的功課才剛開始。你必須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所處產業的環境、管理階層的能力,以及未來的潛在風險。只看本益比越低越好,就像只看一個人的身高決定他適不適合打籃球一樣片面。」
回顧歷史,我們也能找到不少關於本益比的教訓。例如,在2000年的網路泡沫時期,許多網路公司的股價被炒到天價,即使公司根本還沒有獲利(也就是本益比無限大),或是本益比高得嚇人,投資人仍然趨之若鶩,因為大家相信它們有無限的未來成長潛力。當泡沫破裂時,這些公司的股價一落千丈,讓許多只追逐高本益比夢想的投資人血本無歸。反過來,在某些市場極度悲觀的時刻,像是2008年金融風暴,許多營運穩健的傳產或金融類股,股價跌到非常低的水平,本益比也變得極具吸引力。事後來看,許多在那時候敢於低價買入、長期持有的投資人,都獲得了不錯的回報。這說明了,本益比的參考價值,有時也跟市場整體的情緒和週期有關。
想像一下兩種情境:
情境一:A公司是傳統製造業,獲利穩定但幾乎不成長,本益比8倍。
情境二:B公司是新創科技公司,目前剛開始獲利,但營收和獲利每年翻倍成長,本益比50倍。
如果只看本益比越低越好,你會選擇A公司。但如果B公司真的能維持高速成長幾年,其未來的獲利會讓現在50倍的本益比看起來相對合理,甚至便宜。而A公司雖然本益比低,如果產業面臨挑戰,連現有的獲利都無法維持呢?
或許你也遇過這樣的狀況:朋友推薦你看某支股票,理由是它本益比超低。但你稍微研究一下才發現,這家公司正面臨專利到期、主要客戶抽單或是產品被新技術淘汰的危機。這種情況下,再低的本益比都可能是個陷阱。

根據一項非正式的市場調查顯示(此為情境假設數據,僅為說明概念),台灣約有三成散戶投資人在選股時,將「本益比越低越好」列為主要的判斷標準之一,但同時有近五成投資人坦承曾因為低本益比而買到後來持續下跌或表現不振的股票。這數據雖然不代表全部,但也反映了這個觀念普遍存在,且伴隨一定的風險。
除了股票,許多國際投資工具如外匯、期貨、商品等,就沒有本益比這個概念,它們的交易邏輯和風險來源大不相同。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樣的國際經紀商,提供的是外匯保證金、差價合約(CFDs)等產品。這些產品的盈虧來自於價格的變動,而不是公司的獲利能力。因此,投資人在拓展視野,考慮像Moneta Markets億匯這類平台提供的多元資產時,是用完全不同的分析框架和風險管理模式。⚠️ 專家提醒:對於股票以外的這些金融工具,尤其是涉及保證金和槓桿的交易,風險往往更高且複雜,虧損可能迅速超過初始投入資金。這類平台雖然提供彈性和機會,但絕不適用「本益比越低越好」的邏輯,新手務必投入大量時間學習,並從小額資金開始,熟悉遊戲規則與潛在風險,切忌盲目操作。
所以,如果你是投資新手,或是過去曾迷信「本益比越低越好」而吃過虧,我給你的建議會是:
1. **把本益比當作一個「訊號」或「起點」:** 當你看到某支股票本益比很低時,不要立刻心動,而是把它視為一個提示:「這檔股票的評價相對較低,值得我去深入研究,看看背後是什麼原因。」
2. **務必進行多面向的研究:** 股價是過去的歷史,獲利是過去的表現,而投資看的是未來。研究公司的營收趨勢、獲利品質、負債狀況、所處產業的未來發展、競爭格局、管理階層的能力等等。把本益比和這些基本面因素結合起來看。
3. **比較是硬道理:** 本益比的高低是相對的。要和同產業的其他公司比,和公司自身的歷史本益比區間比,甚至和市場的平均本益比比。在電子股普遍本益比30倍時,一支20倍本益比的電子股可能就算相對低估;但在傳統產業平均本益比只有15倍時,一支20倍本益比的傳產股可能就算偏高了。
4. **理解公司獲利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低本益比如果是建立在不可持續的一次性收益上,那就是陷阱。你希望買入的是獲利穩定且有潛力持續增長的公司,即使它目前的本益比不是市場最低。
5. **分散風險:** 永遠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尤其是只因為本益比低就重壓某支股票。透過投資不同產業、不同公司來分散風險。⚠️ 專家提醒:即使是基本面良好的公司,市場先生有時候還是會情緒化,股價可能長時間低迷。分散投資能避免單一股票表現不佳對整體資產造成毀滅性打擊。
6. **量力而為,審慎評估:** 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即使你做足了功課。在你決定投入資金前,務必評估自己能承受多少虧損,不要借錢或動用緊急備用金來投資。⚠️ 專家提醒:如果短期或中期內可能需要動用這筆資金(例如結婚、買房頭期款、緊急醫療支出),即使看上本益比再低的股票,也強烈不建議投入,以免資金被鎖住或被迫在不好的時機實現虧損。
總之,「本益比越低越好」這個觀念,就像許多流傳在投資市場上的「金句」一樣,聽起來有道理,但如果照單全收,沒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應用,很容易就落入陷阱。它是一個有用的工具,是起點,但絕不是終點。真正的投資智慧,在於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工具,加上獨立思考和風險意識,才能在波濤洶湧的金融市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航道。下次再聽到有人說「本益比越低越好」時,希望你會心一笑,然後開始你的深度研究之旅。